序号 | 评价指标 | 主要参考要素 | 分值 |
1 | SWOT分析法应用 | 有效利用SWOT分析法,优势、劣势、机遇、挑战各层面分析条理清楚。 | 5 |
2 |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| 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健全德技并修、工学结合育人机制,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,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。②坚持校企“双元”育人,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,推进以专业群为单元的现代学徒制。③以专业群为单元联合行业企业组建产业学院,联合开展招工招生、实训实习、质量评价、就业创业等工作,形成产学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。④推进1+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,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 | 10 |
3 |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| ①面向产业链与岗位群需求,重构“底层基础+中层模块+高层方向”的模块化课程体系。底层基础或平台类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,中层模块课程培养学生面向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、核心能力、职业能力等,高层方向课程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。②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,完善课程标准、教学资源建设标准、实验实训实习实施标准,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、在线精品课程,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。 | 10 |
4 | 教材建设与教法改革 | 规划、推进教材建设,完善教材选用制度,促进教材研究、编写及完善。紧跟产业发展,融入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,针对具体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,引用企业真实案例,校企共同开发新形态一体化、工作手册式、活页式教材。推进教法改革,以学习者为中心,打造优质课堂。普及项目教学、案例教学、情境教学、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,广泛运用启发式、探究式、讨论式、体验式等教学方法,推广翻转课堂、混合式教学、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,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。 | 10 |
5 |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| 汇聚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,选聘产业教授、江苏工匠、技能大师、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等,组建专兼结合的“双师型”团队。制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办法,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,明确教学团队在资源建设、教材建设、课程教学、技术研发、社会服务等方面具体职责和日常规范。引导团队教师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、课程体系重构、课程标准开发、教学流程重建等工作。通过专项培训,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、课程标准开发、教学评价、团队协作、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。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,明确教师“双师”能力培养措施。 | 10 |
6 | 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| 建设产教融合、开放共享、资源集聚的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服务平台。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,统筹编制专业群实践技能标准。集成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,建设融实践教学、技术服务、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,并将平台建成区域或行业教育培训与实训中心、技能鉴定中心、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。创新产教融合平台运营模式,提高规划管理水平,确保平台可持续发展。 | 10 |
7 | 服务发展能力提升 | 明确定位和服务领域,通过技术开发、技术转让、技术咨询、技术服务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合作,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。构建以内生动力、激励评价、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为核心要素的校企协同成果转化运行机制,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有效衔接。围绕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,大力开展企业一线员工培训、劳动力转移培训、社区工作者培训、退役军人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。响应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开发并推广高质量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,培养培训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,助力企业“走出去”。 | 10 |
8 |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| 创新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,推进专业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。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管理制度,组建由行业企业代表、相关专业(群)负责人、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,统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,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,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,持续保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同步规划和发展。 | 10 |
9 | 存在的问题 | 借助诊改服务平台专业质控点相关数据或已生成的专业诊改报告,能精准定位制约专业发展的各种因素,实事求是的总结专业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。 | 10 |
10 | 下一步建设的思路 | 改进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,实施后能快速解决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,有效提升专业建设质量。 | 115 |